好孕工作室

照顧眼前與心中的孩子

從孩子出生以來,我對於哭聲就特別敏感,半夜常常在孩子小小聲哭叫時就馬上清醒安撫。我一直以為這是天性使然,孩子一哭泣,母親會想滿足孩子的需求,不是很自然嗎? 有一天,半夜睡不著的孩子,怎樣都安撫不下來,哭聲越來越大,我的內心越來越煩躁,突然閃過想打人的念頭,還大吼了孩子一聲。這讓我非常震驚,我怎麼可以,又怎麼會對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和舉動? 孩子睡了之後,我感到非常的沮喪。身為精神科醫師,在工作中我時常告訴個案情緒沒有對錯好壞,而是提醒我們的訊號;身為母親,我在懷孕時就跟肚子裡的孩子說:「媽媽希望你能自在的表達你的情緒。」結果自己在孩子哭泣時,竟然還是出現想壓制孩子情緒的想法與舉動,我感覺很挫敗,也很自責。 靜靜感受一陣子後,我才發現這和我自己小時候對哭聲的經驗有關,當年的照顧資源與知識有限,在自己也難以負荷的情狀下,打罵是父母最能快速處理孩子哭泣的方法,因此我從小就養成哭泣不能有聲音,負面情緒要趕快消化掉的習慣。看來,我有多急著想用安撫把孩子的情緒壓下來,反應著我對所謂「負面」情緒的害怕有多深,而忽略了經歷情緒是生命必然的過程,哭聲也是還不會說話的孩子自然調節情緒、表達需求的方式。 當我們對孩子出現的某個情緒,反應特別強烈時,常常不是孩子本身的行為所引起,而是這個情緒勾起了我們過去因為這個情緒所經歷的負面經驗與僵化的信念。那個當下若是情況允許,父母先照顧自己心中的孩子,將眼前的孩子暫時交給另一個人照顧,或是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自己一點靜下來的時間空間,幾個深呼吸也好,讓情緒先和緩下來,才能有餘裕再來照顧眼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