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孕工作室

【痛而不苦的誕生】

提到生產的痛,坊間有許多常見的說法:「像被卡車輾過」、「像拿刀子割骨頭」、「疼痛指數最高的痛」,也因此讓產婦一想到就覺得可怕,「打完無痛上天堂」也就成為大家在生產時追求的常規。

說到疼痛,需要先區別傷害感受/受傷(nociception)和疼痛(pain)的不同。傷害感受是我們身體的組織受傷時所產生的客觀感受,2020年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對疼痛的定義則是:「和身體組織實際或是可能受到傷害有關,不舒服的感官或情緒經驗」。所以,疼痛其實是有情緒的層份,且不一定要我們有實際受到傷害,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舉例來說,孩子滿月時第一次要帶去打預防針前,我非常緊張,覺得孩子可能會哭鬧或害怕,當天孩子正處在熟睡中,是等針從大腿抽出後才哭叫了一下,抱起安撫後很快又睡著了,我對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發現原來擔心孩子會害怕打針,是我自己過去對打針這件事所連結的感受。事實上剛滿月的孩子只有打針讓組織受傷的不適,主觀的疼痛感受還沒建立,因此第二個月再去打預防針時,孩子也並沒有抗拒進醫院。常常我們會看到是更大一點的孩子,開始把看醫生和打針,和情緒的反應連結(例如打針痛痛好可憐、大人常說不乖就要帶你去醫院打針)後,才會開始害怕去醫院打針這件事。

因此,我們對疼痛的概念,是慢慢透過生命的經驗逐漸學習而來。

生產痛也是這樣受到生理、心理、社會因素共同影響的個人經驗。當周遭的人提到生產經驗總是帶著恐怖、害怕、痛不欲生等詞語,會讓第一次懷孕的產婦,甚至還沒有懷孕的女性,即使沒有生產經驗,想到生產痛就覺得可怕。真的經歷生產痛時,很多時候擔心陣痛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再來、什麼時候會結束、會不會忍受不了的焦慮與擔心,比陣痛更令人難以忍受。

但是,生產真的只有疼痛這件事情嗎?

我很喜歡麻醉科楊琢琪醫師對於慢性疼痛的陳述:「疼痛療癒的關鍵在於疼痛以外的空間,真正讓我們被痛苦淹沒的是隨著疼痛衍伸的情緒和念頭。」我覺得生產這件事要能對產婦與胎兒之間成為療癒而非傷害,關鍵也在於透過產前的教育與準備,讓產婦看見陣痛以外的空間,並且能在疼痛中自處。

以我自身的經歷,在進入第一產程的規則陣痛前,我有三天都在不規則的陣痛,一開始這讓我很焦慮,因為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會變規則,什麼時候要去醫院,後來我想到在產前時有個朋友跟我提到費登奎斯的鐘型手練習,就開始在陣痛時一邊做一邊深呼吸。做著做著,我發現陣痛的頻率雖然不規則,但是持續時間卻很規律,是差不多做六個鐘形手配合呼吸的時間。不規則陣痛的那三天,我就這樣在陣痛來時做練習,不痛時持續生活的常規,繼續煮飯、散步與唸書。陣痛一直來來去去,但是我沒有只專注在疼痛,而是讓過程中持續保有疼痛以外的空間。

等到產程越來越接近寶寶的出生,陣痛也越來越強烈,這時候也已經到了產房,有助產師任任的陪伴,雖然陣痛每次持續的時間還是差不多,但我已經痛到無法自己專注練習鐘型手了,那時候依靠著助產師的引導外,幫助我經歷生產的是找到陣痛的「意義」。尼采說過:「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得住」。生產是寶寶要從待了十個月的母體進入世界的過程,要從骨盆有限的開口中,找到路出來。生產時除了媽媽在經歷陣痛,寶寶也在疼痛中奮力出生,這就是陣痛之於我的意義。每一次的陣痛,我知道我離看見寶寶更近了,我可以清楚感覺到寶寶在我體內手腳努力的移動,下降的位子很正確因為我真實地感受到寶寶的面容朝下在產道之中。生產當下,身體也會分泌大量愛的賀爾蒙——催產素,有減輕疼痛和讓人感到平靜的作用。距離生產已有一段時間,現在回顧起來,我對產痛的記憶已經很模糊,記得的是產後與寶寶肌膚接觸的愉悅感受。

對我而言,溫柔生產是溫柔的對待經歷陣痛的產婦與胎兒,讓大家看見生產的意義,經歷一個生命痛而不苦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