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醫師吳孟翰
前陣子鈺萍醫師接連遇到幾個產後月經來潮後,哺乳媽媽的中醫師跟她說,月經來潮之後的母乳就沒有營養了,建議媽媽斷奶。陳醫師覺得很奇怪,中醫是否有存在這樣的文獻記載或是理論?乍聽之下相當違背常理與現代科學的說法,但老實說,若從中醫對於女性身體知識的推演而言,似乎又可言之成理。中醫的卷帙浩繁,各家各派的典範甚多,同時菁英醫學階級與其書寫與民俗醫療之間又有密切的互動:菁英階級的醫學知識常取自並回頭滲透於民俗醫學中 ,這種說法是否與民俗禁忌相關,亦難以分解。此外,中醫的氣血陰陽、五行的理論有其循環性,因此,要證明沒有這個說法甚至比證明有還要來得迂迴與不易。
考唐代的《諸病原候論‧月水不通候》中記載: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為腑主表;手少陰心之經也,為臟主裏,此二經共合,其經血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主,14歲開始女子身體中的血,在平時以月經的形式表現,而在懷孕候變化成胎盤,聚而養胎,產後血則化為乳汁以哺育幼兒,因此在哺乳的時候沒有月經。或許來自於這個理由的擴大解釋,認為月經來了之後,乳汁的營養就會減少,而請媽媽斷奶。
婦科典籍中對於乳汁的關切多半以乳汁缺少或是壅塞不通所造成的病症,或是因為氣虛造成的乳汁自出等,或是乳腺炎、甚至是乳癌的問題 ,這些領域的文獻對於月經與乳汁的理論基礎皆未離開《諸病原候論》與宋代開始,所建立的具性別差異的身體觀,並且未提及有關月經來潮之後乳汁的問題。相對在中醫幼科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豐富的哺乳的建議,包括了哺乳媽媽身體狀態對於乳汁的影響、哺乳的手法、哺乳時的禁忌等 。較特別的是,中醫相當重視乳汁的品質、哺餵的技巧、哺乳量與時間。在乳汁的品質方面,中醫除了認為女性以血為主,同時女性的身體易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特別是鬱怒、憂鬱等 ,而這些偏差的精神狀態會影響乳汁的成分,對於幼兒會有不利的影響,因此除了一些外感疾病;如發燒等狀態下不要哺乳之外,在生氣、性行為、飲酒或是懷孕時亦不要哺乳,同時要避免「熱乳」、「寒乳」或是隔夜的「宿乳」,早晨哺乳時要先將乳房中的隔夜乳汁擠去 ,並未提及產後月經來潮對於乳汁品質的影響,或是將月經期當作是哺乳的禁忌。
曾世榮在《活幼口議‧議哯乳》中認為:
初生與周之兒,胃氣未備,穀食未登,全藉吻乳,怏如無恙,自然臟腑充,百脈順,肌體壯,神氣清,幼幼失乳如人絕食,食為根本,資養性命,豈可絕乎乳?
中醫認為小兒到一直到周歲,腸胃的機能尚未建立,要藉由哺乳才能安然無恙,過小的小兒斷乳有如成人絕食,會危及性命。傳統中國哺乳的時間長,極少早於一歲,並多半至兩足歲才斷乳 ,其建議與當代的母乳哺育論述類似,除非有母親因為疾病或是懷孕,才會建議斷乳 ,若因故無法哺乳的婦女,如缺乳等,常會延請乳母,再不得已也有食用動物乳汁的建議,如豬乳、牛羊乳等,但這都是在不得已的狀況下為之。
由中國古代的人口學的研究,我們發現古代女性生產的的間隔大約在2-3年左右,平均生育5.2個子女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產後月經來潮的時間差異頗大,若前六個月全母乳哺餵,之後白天有搭配副食品,僅在夜間哺乳的媽媽,月經大約在1-2年後來潮,而月經期前或經期的第一、二天,幼兒會有拒絕或是不願吸奶的現象,同時在經期的母親產乳量亦略微減少,然而在經期後會回復 ,因此若由平均生育間隔與中醫對於哺乳的建議而言,古代應該會有許多的母親在月經來潮後又繼續哺乳,直到在度懷孕後,讓才讓幼兒離乳,不論是自願或是被迫。
現代中醫兒科學教科書認為斷奶一般以8-12個月為宜 ,與現行的哺乳建議有所差異,但從前後文看不出為何如此建議,亦未提到與月經來潮相關的說法,因此筆者認為,月經後母乳缺乏營養應這個觀點非傳統中醫的說法。然而本考察的知識範圍未擴及到傳統民間婦女實作,或是在清末民初時由西方傳來的醫學知識,這些部分尚有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