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孕工作室

【免費的最貴】

 近年來台灣婦女生產,產後護理機構成了都會區產婦坐月子的第一選擇,產婦希望夜間的母嬰分離才是理想的產後照顧模式,對於嬰兒長期的身心健康、母乳哺育期的縮短,有著重大的影響,這是產後護理機構大量成長之後,推動母乳哺育的一大罩門。


嬰兒室的設置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

19世紀的美國,生產剛開始進入醫院時,寶寶出生後是跟媽媽在一起的。 1890年因為母親產後感染的問題無法控制與解決,才想藉由嬰兒室的設置,將嬰兒與母親分開來照顧,避免寶寶被母親感染。在同一個時期,科學母職也開始盛行,大家開始接受用奶瓶餵小孩配方奶。雖然後來母親感染的問題逐漸獲得控制,卻沒將寶寶再放回媽媽的身邊。1920至1930年代在醫院,如果要餵母奶,普遍的作法是按固定的時間將孩子推出嬰兒室送至媽媽身邊。如果媽媽乳汁不夠, 就在嬰兒室補餵配方奶(跟現在很多產後護理機構的照顧模式一模一樣)。 到1940年,小兒科醫師Edith Jackson開始提倡親子同室(rooming-in),強調這樣在醫院也能有像在家的感覺。也提醒大家要重視人性化生產與母乳哺育,讓媽媽們即使在醫院也能在這樣重要與自然的生活經驗中,再度充權(re-empower)。當時親子同室也解決了戰後嬰兒潮帶來的護理人力不足與嬰兒室感染兩大問題。1950年開始,由於生產率下降,護理人力相對來說充足,醫院病床也不再一位難求,親子同室率開始下降。到1970年代女性主義與消費者運動興起,才重新回升。

寶寶出生後該待在哪裡,不只受「自然天性」影響,政策、科學、健康與母職這些「外在因素」都影響著這個決定。如何讓每一個產家在產前就得到足夠的資訊,好好規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也要再度強調好孕的所有課程,包括支持團體,講師都是萬中選一,沒有免費試讀、試作,那是我們對自己與對所有產家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