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孕工作室

做產前的哺乳諮詢,一定要跟孕婦聊到生產方式的選擇

媽媽說:「如何生產完全不是我能控制的,所以就交給醫生了。陳醫師,我能跟我產檢的醫師說我不要剪會陰、不要剃毛、要蹲著生嗎?不行吧?這樣會被當成很難搞的產婦吧?」

改變,從你我開始。我建議媽媽們,把自己希望的生產方式寫下來,在預產期還沒到的這幾周產檢,跟醫師討論。化被動為主動,「你跟寶寶才是生產的主人!」

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WHO/UNICEF)提出的母嬰親善醫院倡議(BFHI)再版,強調生產方式影響日後母乳哺餵順利與否,所以在原本的十大措施之外提出第十一項母親友善(mother-friendly)生產措施,當中強調生產時能由母親選擇的人陪伴、生產時母親可以自由活動並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姿勢、生產時母親可以自由喝水和進食、避免不必要(常規)的醫療介入,提供非藥物的減痛方法等等。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
就是想做這樣的努力。
==================================================
【當媽媽這趟旅程】 陳鈺萍

懷老二時,看了《溫柔生產》這本書,一直憧憬著能在家生產。可是家人不同意,就作罷。生老大時因為SARS的緣故,醫院風聲鶴唳,身邊親友都建議我在家生,都要來幫忙呢!反而是我自己覺得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還是決定在醫院生產,現在想想真可惜。

一百多年前西醫婦產科學開始發展,經過一段時間,女性才開始願意把身體交給男醫師,有興趣深入這個主題可看《亞細亞的新身體》這本書。這幾十年演變下來,醫療介入生產,對母親來說究竟是福是禍?自己身兼婦產科醫師與母親兩種角色,常常忍不住去思考這個問題。

高中同學要生第二胎時問我,哪裡生產可以有尊嚴一些?很慚愧的,我告訴她在台灣目前這種醫療環境,很難!種種的醫療介入,從懷孕開始媽媽們的自主權一點一滴的流失,什麼都聽醫護人員的。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或許在餵母奶這件事上扳回一城。

在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我一直在思考問題的答案。回歸自然的樂活,在諸多科技介入的當代,其實不容易。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些改變。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a Mother, The Journal of Perinatal Education, 2008 Fall, 17(4):43-47
Judith A. Lothian, Phd, RN, LCCE, FACCE
作者是紐約的生產教育者,也是國際拉梅茲的指導員,是紐澤西Hall University護理學院的教授

讀者來函

我指導的孕婦,在懷孕過程一直很怕出錯。她們遵循所有孕期營養守則(不碰咖啡、酒;吃孕婦維他命;不敢吃太多的起司、肉類或是魚),每種檢查都做,上各種媽媽教室,在生產時只要醫護人員說什麼,她們都極力配合。我懷疑就是這種過度焦慮的懷孕過程,讓媽媽們不願意接受自然生產,我甚至懷疑這也影響了她們照顧寶寶的意願。

專欄作家回覆

你的來信提醒了我許多我已經忘記的事。懷孕時媽媽的生理與荷爾蒙變化,不只保護了寶寶的生長與發育,也保護了媽媽。整個懷孕、生產至哺餵母乳的過程,媽媽的生理及情緒變化,讓媽媽們從女人成為母親。這段過程也為母親日後照顧寶寶打下基礎。有學者提出,所有的事在寶寶出生前就準備好了。(指的是媽媽身體與心理的變化)我相信目前的醫療照護系統,強力的干擾媽媽們這個過程的建立,促使媽媽不願意接受自然的生產,也影響了母職的建立。

懷孕時的改變與任務

所有媽媽在懷孕時的改變,都是為了從女人變成一位母親。生理與情緒上的變化,並不只是改變荷爾蒙與子宮變大,這也同時讓媽媽在身體與心理情緒上都開始蛻變為母親。從懷孕、生產、到哺乳,其實是個很精巧,很有秩序的過程。高濃度的動情素與黃體素,跟身體其他較不為大家所熟知的荷爾蒙交互作用,使得媽媽們在這段時間敏感、情緒化、容易感到害怕擔心,但這也成就了媽媽與寶寶的安全。這些生物本能的變化,引導著媽媽在懷孕過程中與肚裡寶寶產生的依附關係,一直持續到出生之後。當代醫療卻對這自然的變化造成影響。

傳統孕期照顧

在以前,孕婦在轉變成母親的過程中,受有知識的女性、家人、好朋友支持與肯定。孕婦有特別待遇,可以吃最好的食物,被保護著不受壓力、不要勞累。知道自己懷孕是因為月經沒來、乳房痠痛、乳暈變黑、噁心、不敢吃某些食物。推算預產期是從感覺到胎動開始。每個媽媽都是自己的專家,認真地體會懷孕給自己帶來的變化,家人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到生產、產後,都提供全力的支持。懷孕與生產是全家的大事,媽媽的支援來自她認識甚至是熟識的人。雖然以前懷孕與生產的風險較高,但這個過程卻凝聚了親朋好友的力量,建立了媽媽與寶寶很強的依附關係。

當代產前照顧

現今,懷孕與生產被當成醫療的一部分,而非日常生活必然會發生的事。女性用買來的驗孕棒得知自己懷孕,然後很焦慮地跑到婦產科確定自己是否懷孕,從此開始要確定每件事都是對的(不斷的檢查)。有學者指出就像「懷了個麻煩」,醫護人員過度強調懷孕與生產的危險(譯註:我覺得這也是醫療糾紛越來越多,醫病關係越來越緊張的惡性循環),導致媽媽們越來越不願意自然生產,也使得媽媽死亡率越來越高。日常生活的限制,過多的產前檢查,剝奪了媽媽的自信心,讓她們孕期陷入充滿憂慮與規定的迷宮。

日常生活的限制

很多所謂的孕期健康(該吃什麼、什麼又不該吃,該做什麼、什麼又不該做),其實是毫無根據的。舉例來說,並無文獻報告支持孕婦該吃孕婦維他命。一些飲食上的限制也都是沒有道理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限制更削減了媽媽們養育寶寶的自信。

產前檢查

在以前,產前只有很簡單的幾次檢查。如今,超音波檢查成了產檢的必備項目,各式各樣的篩檢也成了產檢的常規。而這許多的檢查一旦有異常的情形,媽媽就需要更進一步檢查,來證明沒事。整個孕期就在不斷的檢查與擔憂中度過,就像坐上了旋轉木馬,想停也停不下來。懷孕不應該只是生出一個寶寶的過程而已,同時也產生了一位母親,造就了一個家庭。所有人應該有一個認知:懷孕生產如同人生,沒有什麼情況是可以保證的。人生不就充滿著無常嗎?這種什麼都要檢查,什麼都得預先知道的心態,破壞了懷孕的欣喜,造就了更多憂鬱的媽媽。其實,寶寶就在媽媽的肚子裡,朝夕相處,還有誰會比媽媽更了解孩子的變化呢?

安全

這100年以來,由於母親營養改善、衛生進步、抗生素的發明,降低了母親與寶寶周產期的死亡率。但也使媽媽們錯誤的認知醫院生產是最安全的。媽媽們選擇遵循所有的規則,不冒任何風險,以免有任何悔恨或責難。於2005年,Edwards研究蘇格蘭在家生產的媽媽,發現這些決定在家生產的媽媽普遍覺得自己握有自身與寶寶的安全之鑰。她們相信自己而不是所謂的專家,她們認為有任何不對,她們會最先知道。在生產過程中,她們是放鬆舒服的,充滿自信,相信身邊的人(這相信建立於彼此深厚的感情基礎之上,而非盲從)。

結論

當代周產期醫學,干擾母親從懷孕開始的母親之路,醫療過度介入,讓媽媽們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就大自然的法則,應該是媽媽與寶寶就像陷入愛河一樣,漸漸的培養感情與依附關係,媽媽對自己與寶寶每天的變化,瞭若指掌。而不是不斷警告媽媽懷孕生產的危險,讓媽媽們懷孕與生產的過程,充滿恐懼。認為把一切交給醫護人員與醫院,才是上上之策。所以生產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媽媽,建立自信與了解,讓媽媽們具備對懷孕與生產過程變化的知識,讓她們了解自己是握有這把鑰匙的人。順著身體與荷爾蒙的變化,跟寶寶建立依附關係,持續至生產,至產後。

看完了這篇文章,真的希望能有一天,每位媽媽回想起生產,是甜蜜而幸福,不是慌亂與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