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的構造
一直以來,解剖學家只研究非哺乳期的乳房與生病的乳房。最早的哺乳期乳房的解剖研究根基,是由Sir Sstely Cooper(1840)所建立的。他想要發表關於乳房疾病的論文時,發現正常乳房解剖資料的貧乏,於是致力於研究正常乳房的解剖構造。某次解剖了一位於哺乳期死亡的婦女,讓我們了解哺乳期的乳房是怎麼一回事,可是從他之後,再沒什麼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直到近期,才有人進行哺乳期的乳房研究,看看是否可以更了解乳房疾病。而另一方面,也拜幹細胞很夯之賜,研究乳汁裡的幹細胞,促使多一些人想研究泌乳的奧秘。
在5-6周大的胚胎,乳房就開始形成。有些剛出生的寶寶,可擠出一些「初乳」來,表示乳房發育在出生時其實就已完備。在出生後四周,乳腺會慢慢縮小,不再有乳汁可以擠出。女孩們到青春期時,乳房開始變大,其實是乳房裡的脂肪組織增加的緣故。另一方面,乳腺管的上皮細胞也會開始增生,這使得整個乳腺管網路更加延伸。而且乳腺管上皮在每個月經周期都會增生,一直到35歲。
乳房下一個有變化的時期,是到了懷孕的時候。很多人是從乳房脹不舒服,猜想自己懷孕了。雖然這有時跟月經快來時的腫脹感覺相似,不過懷孕乳房腫脹跟疼痛的程度,更勝於經前的變化。乳房的小葉組織開始漸漸進入最後的完全分化時期。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釐清母親營養狀態跟乳汁分泌的關係。不過在一些動物實驗,發現中斷母體的營養來源,反而會促使乳房分化出較多的乳腺細胞。
噴乳反射
噴乳反射,是一個複雜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作用。我自己以前使用擠乳器時,總覺得噴乳反射總是來的比親餵慢,有時急著要上刀,怎麼擠奶都出不來。
有研究指出,如果沒有噴乳反射,再怎麼努力擠乳,充其量只能擠出10c.c.。而有噴乳反射,噴乳反射時泌出的乳汁量平均是99c.c.,是好大的差別。新手媽媽在未熟悉噴乳反射時,要盡量親餵。很多媽媽常會想「我先擠看看有沒有奶」好了!這樣的觀念,不但會造成以為自己沒奶的誤會,也增加哺乳的困難性。
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想看看媽媽在不專心哺乳的情況之下,對噴乳反射有沒有抑制作用。請媽媽擠乳時,同時解數學題,或問一些會她們感到壓力或生氣的問題。實驗結果,在分心或感到壓力、生氣的狀況下,平均奶量是99c.c.,對照組(專心哺乳)是168c.c.,讓媽媽分心可是幫媽媽注射催產素的這組則是158c.c.。可是如果在此時,將想喝奶的寶寶交給媽媽,媽媽會解不出數學題,對問題的反應也變慢了,也就是專心哺乳了。這真的很神奇!由此也可見親餵的重要性。也有人研究在戰區或食物貧乏的地區,哺乳的母親奶量並沒太大的差別。母性的堅韌,真令人肅然起敬啊!
泌乳與荷爾蒙
整個泌乳過程是很精巧,環環相扣的。整個乳房的發育,在胚胎時期就開始了,出生時,乳房已完成第一時期的分化,還記得前面提過的嗎?很多寶寶受媽媽的荷爾蒙影響,在剛出生的一段時間,都可能有乳汁分泌。接下來乳房會再有變化,就要到青春期了。隨著月經開始,每個周期,乳房都會有一點點進一步的分化。而懷孕受精那一刻開始,乳房就開始準備要有「大變化」了。所以乳房腫脹,常是懷孕的第一個徵兆。
泌乳可分為乳房增生、乳汁形成、分泌乳汁、離乳,四個時期。而荷爾蒙在這些不同時期,扮演協調者的角色。有些是直接作用於乳房,有些是作用於相關的代謝過程。
懷孕過程中,包含兩個時期:乳房增生與乳汁形成的第一時期。乳房增生,就是乳腺管跟乳房組織的增生,乳房開始變大。整個孕期,乳房增加的體積平均為170c.c.。但是增加的速度,每個媽媽都不一樣。有的媽媽在懷孕初期就大得很快,有的要到快生了,才突然變大。也有人到生產都還沒什麼變化。但無論快慢,對日後乳汁的分泌量都沒影響。產後第一個月,平均增大的體積為211c.c.。這表示乳房不但在懷孕期會變大,在哺乳期仍會繼續增大。與這變化相關的荷爾蒙是placental lactogen。這種荷爾蒙是從胎盤來的。
第一時期乳汁的形成,主要是乳泡的上皮細胞,轉換成乳汁分泌細胞。於是就開始會有「黃金液體---初乳」的分泌。這濃稠黃色液體,含有高成分的鈉、氯、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可以保護新生寶寶經過產道以及接觸到新環境時,不受感染。產後一小時肌膚接觸,最終讓寶寶含上乳房喝奶的意義,就在於幫寶寶打第一劑純天然多功能的預防針,這是懷孕時期,媽媽就準備好的。媽媽在懷孕中期(約莫16周),完成乳汁形成第一期,所以此時就可能會有初乳的分泌。至生產前,媽媽每天製造的初乳量約為30c.c.。在這個時期,乳頭也會變大。
第二期乳汁生成是從大量分泌乳汁開始,通常是寶寶出生之後。這個時期無關乎乳汁有否移出,只要荷爾蒙分泌正常,產後媽媽都會有脹奶、奶來了的感覺。這個過程始於黃體激素的下降,與高濃度的泌乳激素。對人類來說,胎盤娩出之後,黃體激素會明顯地下降,所以通常在這之後的30-40小時,乳汁才會大量分泌。如果媽媽的胎盤娩出不完全,由於胎盤仍有黃體激素的關係,乳汁分泌就會延後。因為黃體素是脂溶性的荷爾蒙,所以在比較肥胖的媽媽,黃體素退得較慢,所以乳汁開始分泌的時間也會延後。一般足月生產的媽媽,在產後36-90小時,奶量會增加至寶寶的需要量,大約每天750-800c.c.,這要靠母嬰不分離,依寶寶需求哺乳才會達到的平衡。
雖然奶來了的感覺與乳汁移出與否無關,但後續乳汁是否繼續分泌,是需要乳汁移出的。乳汁移出,才能引發一連串荷爾蒙的變化,使乳汁繼續製造分泌。如果沒有將乳汁移出,與乳汁生成相關的荷爾蒙就會開始下降,於是乳汁製造細胞就不再製造乳汁,原先製造出來的乳汁也會隨著血液循環吸收,就退奶了。
泌乳激素在構造上與生長激素十分類似,在泌乳過程中,是奶量的建立與維持最重要的一種荷爾蒙。一但奶量建立之後,泌乳激素的濃度就會下降,隨著寶寶吸吮的刺激,乳汁的移出,產生荷爾蒙的正向回饋而分泌。在寶寶開始吸吮的45分鐘之後,泌乳激素分泌最高。
畜牧業者都知道,要提高乳牛牛奶的產量,就增加擠奶的次數。人類也是,擔心乳汁不足,是大部分媽媽對哺乳的第一個迷思,也常常是家人對媽媽最大的質疑。要增加奶量,只要增加哺乳(或擠乳)的頻率就好。當乳房脹滿時,會有抑制因子抑制乳汁的製造與分泌。一旦乳汁移出,這個抑制因子減少,乳汁才會繼續製造與分泌。不過這個抑制作用必須大於6小時都沒有移出乳汁才會啟動,如果媽媽頻繁餵乳或擠乳,這個抑制機轉並不會啟動。
有的媽媽會遇到兩邊奶量不同的狀況。有人用羊做實驗,一邊乳房一天擠四次,另一側則是一天兩次,結果兩次的那側乳汁製造減少了,可是擠四次那側奶量卻代償性的增加,也就是總奶量不變。這也代表整個泌乳機轉,除了乳房局部的荷爾蒙調節之外,也有全身性的荷爾蒙調節。有人實驗,請媽媽在每次餵完奶之後,再用擠乳器擠一次奶。兩個星期下來,每天增加了124c.c.。所以,追奶只有一個秘訣,勤勞些多餵(多擠)。(但也有媽媽擠過頭了,每次親餵完都又再擠,造成泌乳過多,反而更容易發生乳腺阻塞的問題。)基於這個理論,縮短擠奶的間隔時間比增加擠奶的時間與次數更有意義。(也就是與其一次擠奶擠一、兩個小時,不如一、兩個小時擠一次)想想當初兩個小孩一起餵時,後來乾脆讓他們一人認養一邊,雖然這樣搞得兩邊乳房大小差很多(因為哥哥喝得不多),不過也沒關係啦!哥哥離乳後,弟弟兩邊喝了幾天,大小就又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