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孕工作室

關於嬰兒室

邀請大家來想想,將新生兒留在身邊親子同室,與關到一個「永晝而吵雜」的環境,對新生兒的影響。想要逼瘋一個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他關在一個一直開燈的房間一周,他就會開始錯亂,而我們竟這樣對待新生嬰兒一個月。
當年SARS和平醫院封院,造成了慘重的傷亡。「集中照顧」,永遠是病菌傳播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分享碩士論文的一小段,討論美國嬰兒室設置的歷史。
嬰兒室的設置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19世紀的美國,生產剛開始進入醫院時,寶寶出生後是跟媽媽在一起的。 1890年因為母親產後感染的問題無法控制與解決,才想藉由嬰兒室的設置,將嬰兒與母親分開來照顧,避免寶寶被母親感染。在同一個時期,科學母職也開始盛行,大家開始接受用奶瓶餵小孩配方奶。雖然後來母親感染的問題逐漸獲得控制,卻沒將寶寶再放回媽媽的身邊。1920至1930年代在醫院,如果要餵母奶,普遍的作法是按固定的時間將孩子推出嬰兒室送至媽媽身邊。如果媽媽乳汁不夠, 就在嬰兒室補餵配方奶。
到1940年,小兒科醫師Edith Jackson開始提倡親子同室(rooming-in),強調這樣在醫院也能有像在家的感覺。也提醒大家要重視人性化生產與母乳哺育,讓媽媽們即使在醫院也能在這樣重要與自然的生活經驗中,再度充權(re-empower)。當時親子同室也解決了戰後嬰兒潮帶來的護理人力不足與嬰兒室感染兩大問題。1950年開始,由於生產率下降,護理人力相對來說充足,醫院病床也不再一位難求,親子同室率開始下降。到1970年代女性主義與消費者運動興起,才重新回升。寶寶出生後該待在哪裡,看來不只受「自然天性」影響,政策、科學、健康與母職這些「外在因素」都影響著這個決定。